江南体育最新新闻报道视频-江南今天最新直播视频

Zibo Jiankai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750 百年前的屠戮利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各国装备的手枪

产品详情

  作者简介:水瞳韵然,家住河北省邢台市的摸鱼肥宅一枚,爱好历史和军事,骑马与砍杀是最喜欢的游戏,同时还是小约翰可汗的崇拜者,通辽汗国的忠实粉丝,哈萨克汗国最忠诚的封臣,叶儿羌汗国的一生之敌,最近貌似沉迷于《使命召唤16》。

  全文共7471字,配图19幅,阅读需要16分钟,2022年2月17日首发。

  前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从最年轻的陆军中尉到最资深的陆军元帅,任何一个级别的军官都会配备左或者自动手枪,在有限的空间里,步枪之类的武器施展不开,手枪就变得特别有用。(飞行员、坦克兵、装甲车车组人员也钟爱这种武器)

  韦伯利MkVI转,是0.455英寸韦伯利系列军用转中的顶配水平改进型。通过多次改进,该枪结构设计极为坚固,配用152mm枪管,并将早前型号上的握把底部由鸟头形更换为方形。除此之外,不论是结构还是外观上,韦伯利MkVI转相比于韦伯利MkV转有多处微小改变。尽管一战爆发后韦伯利MkVI转才推出,但英国军队却宣布选择该枪作为英军的标准配发手枪。加快新枪的生产速度以达到战争的需求是需要一些时间的,而一战爆发并快速蔓延,未能留给韦伯利父子公司充分的准备时间,因此尽管韦伯利MkVI转被选为标准武器,但在一战中也大量使用了韦伯利MkIV和MkV转,甚至是一战停战之后,这两种手枪也继续在英国军队中服役很长一段时间。韦伯利MkVI转研制成功后,为配合该枪使用推出了很多实用性附件,这中间还包括普利多快速装弹器。该装弹器设计十分巧妙,采用伸缩式金属板结构,可以一次性在转轮弹膛中装填6发枪弹。(除此以外还有一款可以拆卸的刺刀,该刺刀由亚瑟·普里查德上尉设计,尽管为转装刺刀看起来十分怪异,但该刺刀仍然受到了一小部分人的青睐,生产了一小批。现今在收藏市场上,原始的普里查德刺刀已经很珍贵,但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经现代仿制、做旧的赝品。)

  韦伯利MkVI转配发后,在堑壕战中使用相当有效,其配用的0.455英寸枪弹拥有非常良好的停止作用,被英国军队广泛欢迎,直到1927年被外形更小巧、威力却相差不多的恩菲尔德No.2 MkII转取代。但是英国军方更换制式手枪后,很多军官并没有立即放弃韦伯利MkVI转,而是一直使用到二战期间,这也是对该枪最大的嘉奖。

  鲁格P08是乔治·鲁格在1900年研制的博尔夏特(HugoBorchardt)手枪的改进型,实验品于1899年研制成功。1900年开始投入改良品的生产,是世界上第一把制式军用半自动手枪(被瑞典采用)。

  (图4:博尔夏特手枪诞生于1893年,由雨果·博尔夏特发明,其改良型博尔夏特C-93手枪是史上第一款批量生产的半自动手枪。这种枪枪柄很长,弹夹一次可装八发子弹,不像其他转需要子弹一颗颗上膛。博尔夏特C-93手枪射速很高,美国和瑞士军队曾考虑对其进行进一步改良。可惜的是,这把造价昂贵的手枪有个重大设计缺陷,那就是它过长的枪柄让瞄准和射击很不方便,影响整支枪体的重量分布,其后坐力也来得又大又快。曾有造商提议重新设计这款手枪,但被博尔夏特拒绝,理由是他自认为发明完美无缺。)

  其后,又不断进行改革。鲁格P08于1908年被选为德军的制式手枪并命名为Parabellum08(一说P代表Pistole),并作为制式自卫武器,在德军服役

  鲁格P08是一战,二战最有代表性的手枪。鲁格P08最初由DWM(Deutsche Waffen und Munitionsfabriken 德国武器与弹药兵工厂)一家公司生产,从1911年开始德国的其他兵工厂也开始生产。一战后的一段时期内德国政府禁止生产鲁格P08,但后来为了出口,DWM公司重新生产。1933年,纳粹党执政,大部分生产转到毛瑟公司, 截止到1942年停止生产为止,制造了205万支鲁格P08。

  (图6:这支鲁格P08的生产序列号为“12077B”,而定制者名为乔治·鲁格,也就是鲁格P08的发明者。换句话说,这是德国枪械大师乔治·鲁格给自己定制的手枪,全球仅此一支,首任拥有者是乔治·鲁格,监工也是乔治·鲁格,三大光环加持,直接让12077B成为顶级收藏品。在美国岩岛拍卖行的古董枪拍卖会上,12077B的估值达到了16万美元(约113万人民币),成为历史上估值最高的一支,而且估计一段时间里,都不会有鲁格P08能超越它的价值了。)

  在传说中,毛瑟C96 是毛瑟厂中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 Friedrich, and Josef Feederle), 利用工作闲聊中设计出来的。为何会有争议呢?但是该枪最后申请专利者是毛瑟兵工厂的老板---毛瑟, 因此有人以此为毛瑟热情参加的明证。但是德国的专利法, 允许公司作代表申请人及专利拥有者, 不像美国, 必须由发明人具名, 再将专利权转移。不过, 盒子炮在美国申请专利者也是毛瑟本人。所以驳壳枪也叫毛瑟手枪。

  第二个原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驻扎毛瑟厂的美军指挥官, 不知吃错了什么药, 下令一把火把毛瑟厂的记录给烧了。从此, 全世界的毛瑟步枪、 毛瑟手枪, 都没了出生证明, 烧毁的记录中也包括了研发日志等文件, 因此盒子炮到底是谁发明的, 至今仍有争议。

  这把武器在中国也称为匣子枪;如配备20发弹夹则被称为大肚匣子。其枪身宽大,因此又被称为大镜面。有全自动功能的,又称快慢机,这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动手枪之一。以毛瑟命名。该手枪具有威力大、动作可靠、使用起来更便捷等优点,广泛流传于世界许多国家。中国很早就有仿造,在抗日战争中使用较广。20响的“驳壳枪”和“盒子炮”就是指这种手枪。称之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产。另一个较少人知道的名称是自来得手枪,许多人以为只有速射型称为自来得,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自来得一直是这一类手枪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

  在美国, 因为握把的形状, 一般称之为扫把柄(Broomhandle), 也有由中文翻译而称之为盒子炮(Box Cannon)的。许多人称速射型为712型, 并说这是毛瑟厂的型号, 事实上这是德国GECO(Gustave Genschow)公司的目录号码, 与毛瑟无关。

  许多人也称盒子炮为C96(Construktion 96 – 96型), 这是在欧洲常用的一个名称, 原先专指的是短管的盒子炮, 与Bolo一样, 也即是有人所谓的警用型。所谓的Bolo, 来自俄国的布尔什维克(Bolsheviks,苏联及其党员的别称), 因为3.9寸的盒子炮当时为其大量使用之故。

  M1911手枪最初是由约翰·摩西·勃朗宁设计的。勃朗宁1889年开始试验自动装填技术。在1895年发明了一种枪管后坐式工作原理的新手枪结构设计。1896年,勃朗宁和他的兄弟与康涅狄格州的柯尔特专利武器制造公司(即现在的柯尔特工业公司)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勃朗宁利用新发明的手枪结构为柯尔特公司设计了一种发射0.38英寸柯尔特手枪弹的自动装填手枪。此枪交给美国军方来测试。结果军方对该枪表现并不满意,认为半自动手枪可靠性较左差,没有采用。

  图11.约翰·摩西·勃朗宁,美国轻武器设计家,现代自动及半自动轻武器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1907年,美军方开始招标研制0.45英寸大口径左及半自动手枪作为其新一代制式手枪。勃朗宁利用15g全被甲弹头把0.38英寸半突缘式手枪弹改装成0.45英寸口径的无突缘式手枪弹,并于1905年把这种口径的自动手枪提交给美国陆军做评估。选型试验在1906年开始做,多家公司参与竞争。最后柯尔特公司和萨维奇公司的样枪被选中。但这两种样枪都不能完全满足规定的要求。军械部要求厂方继续改进功能和可靠性参加进一步的试验。

  为了监督生产,勃朗宁亲自去了工厂。最严酷的试验在1911年3月3日开始。试验中每支枪都要射击6000发,每射击100发后手枪会被冷却5分钟,每射击1000发后手枪会进行简单的维护和上油。在打完这6000发后,这些手枪再用一些装配不良的枪弹来测试。然后又把这些枪浸在渗有酸液或沙子和污泥的水中直至表面生锈,然后再进行更多的射击试验。这是枪械有史以来第一次经受如此严格的试验,尤其射击6000发的耐久性试验,这个纪录直到1917年才被打破。

  在评审期间,勃朗宁继续对原有的设计进行改进,例如改进了铰链、手动保险、握把保险和空仓挂机,又加长了握把并将倾斜角加大。勃朗宁手枪通过了一系列的试验,凭借其出色性能,赢得军用制式手枪合同。评审委员会在1911年3月20日发表的报告中写道:“这两支手枪,理事会认为柯尔特是最好的,因为它更可靠,更耐用,当有零件损坏时更容易分解并更换,而且更准确。”1911年3月29日,由勃朗宁设计、柯尔特公司生产的0.45英寸自动手枪被选为美军制式武器,并正式命名为“柯尔特M1911 0.45英寸自动手枪”。并于1912年4月装备美军,1926年改良成M1911A1,成为美军装备的第一支半自动手枪。

  当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政府已经从柯尔特公司和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购买了约14万支M1911手枪。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在1913年开始置办机器生产M1911。由于战时急速扩充军队的需要,为满足供应计划,柯尔特公司和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之外的多家承包商加入生产,来分担庞大的生产任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柯尔特公司与各承包商共生产了四十五万支M1911手枪。

  (图12:太平洋战争时,飞行员欧文·巴格特被日军击落,跳伞时,一架日军战斗机向他冲来,情急之下,他掏出M1911手枪,击落了这架日军飞机)

  1887年,陆军陆军武器研究所设计出了这款转,交给圣埃蒂安国营工厂制造,并命名为MAS1892转,于1892年正式列装法军。

  当时主要生产MAS系列转的圣埃蒂安公司正在全力生产勒贝尔1886步枪,没有多余的生产线年,柯尔特设计出了侧摆弹巢的转,这一设计改变转的装填方式,弹巢可以向左侧偏出,退弹杆可以一次性推出所有的弹壳,使装填时间大幅度减少,提高了装填效率。法国也将弹巢侧摆技术运用到自己的MAS1887转上,在1892年设计出了MAS1892转。

  1903年,M1903自动手枪横空出世,这款小巧/内置击锤,发射.32ACP弹的手枪很适合揣兜里或者腰上作为自卫、执法使用,而且算得上是早期套筒手枪成型之作。西班牙一家叫阿斯特拉的军火商在1911年直接山寨了M1903,并命名为维多利亚M1911。(阿斯特拉也是山寨盒子炮的公司之一)当然,外形上有些许区别,维多利亚更紧凑,保险的位置也变了,为了控制成本还取消了虎口保险,材料工艺相比柯尔特也是一塌糊涂。但内部机构一毛一样,发射的子弹也是.32ACP。

  随着战争的推进,对手枪的需求也慢慢变得高,到了后期,不得不继续增加红宝石手枪的订单,因此数十家代工厂都生产起了这把手枪。然而厂家越多,手枪的零件匹配性就越差。早期纯粹由Llama生产的红宝石其实质量还不错,但后期这批手枪之间的匹配度就很差了,不同厂的弹匣无法通用,零件存在公差无法替换也是常事。

  图16.这是一支定制版的1895手枪,由图拉兵工厂于1912年生产,枪上带有精美雕花

  纳甘M1895最初在比利时的列日投入生产,但生产后来改在俄罗斯进行。在1930年,苏联开始以更现代化的托卡列夫手枪取代纳甘M1895。尽管如此,大量的纳甘转在二战期间仍然被产出并装备苏联红军和政治委员,而且直到二战结束后亦没有完全被取代。至于为什么选择7.62毫米口径的原因应该是是为了能简化生产机器,以便于生产与和莫辛-纳甘步枪发射的7.62×54毫米步枪弹相同直径的弹头。

  1897年,科恩卡开始着手自动装填手枪的设计——当时,这还是一种新式的设计。这项工作的成果就是与另一位设计师罗恩合作推出了罗恩-斯太尔M1907自动装填手枪,使用8mm罗恩-斯太尔手枪弹。该枪最先被奥匈帝国的骑兵部队列装,是世界上最早装备军队的自动装填手枪之一,1908~1913年在斯太尔兵工厂、1911~1914年在布达佩斯轻武器制造厂均曾批量生产过。一战结束后,M1907手枪又作为战争赔偿,成为意大利军队的装备,被意军一直使用到1941年。

  起初,科恩卡的新枪并未引起军方的兴趣,因此,斯太尔公司只好从1911年开始将该枪作为民用型生产,命名为M1911手枪。但是转过年,即1912年,该枪就被奥匈帝国军队采纳了,军用型定型为M1912手枪并开始生产,直到1918年生产结束,共生产了25万支。军用型与民用型略有不同:民用型在套筒上直接加工出准星,而军用型的准星是一个独立的零件,安装在套筒前方的准星座上。

  M1912手枪列装奥军不久,就引起了其他几个国家军队的关注。如罗马尼亚于1913年开始订购该枪;1913~1914年智利军队也与斯太尔公司签下订购合同。罗马尼亚定购型号的套筒左侧有王冠图案和“M1912”标记,智利购买的型号上则刻有智利国徽和“智利武装力量”字样。一战期间,M1912手枪的威力和可靠性也引起了巴伐利亚军方的兴趣,作为德国皇家武装力量的一分子,巴伐利亚军队于1916年与斯太尔兵工厂签下了1万支的订单。

  一战结束后,M1912手枪继续在奥地利、罗马尼亚、智利、波兰、匈牙利和南斯拉夫军队中服役,并经历了二战的洗礼。1938年,在奥地利被德国法西斯吞并后,该枪又被德国法西斯警察机构定为制式武器使用。由于德军当时的主弹是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因此在1940年,法西斯当局决定对6万支M1912手枪做改造,换装新枪管,以发射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这项工作由当时受制于法西斯的斯太尔兵工厂和毛瑟兵工厂共同完成。改造后的型号将原先的生产批号磨平,并在套筒左侧打上了“08”的标记,标明只能发射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该枪的名称也被德国法西斯修改为“P12(8)”。

  (为尽可能地提高战斗能力,斯太尔公司还生产过能容纳16发弹的M1912/P16手枪。这一型号在保持原有型号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扳机连杆和快慢机,能够直接进行连发发射。这种设计于1916年底获得了专利。为适应容弹量更大的弹匣,M1912/P16的握把被加长。此外,当时很流行用木制枪盒作为简易枪托进行抵肩射击,M1912/P16手枪也将其木制枪盒的尾部设有一个椭圆形的环,将握把插入其中,并经专用卡笋定位后即可实施抵肩射击。不过这一型号在市场上反应平平,远不及M1912成功。)

   扫一扫快速查看